2017/5/25【台北訊】呼應金管會金融科技白皮書所成立的 TWID 身分識別中心,今日宣佈與台灣票據交換所合作,推出「銀行帳戶線上約定服務」,讓原本要臨櫃到銀行申請的銀行帳戶約定扣款業務,可以在線上一指搞定;未來舉凡需要約定銀行帳戶的相關業務,透過 TWID 身分識別中心可以改由網路即時辦理。第一波導入這項服務的金融機構包括永豐金證券、群益證券、永豐銀行。預計在六月起,永豐金證券、群益證券將推出完全免臨櫃的證券線上開戶2.0,投資人於線上開戶的同時,使用臺灣網路認證公司的CLASS 3等級憑證進行電子簽署,可指定永豐銀行帳戶做為交割帳戶,不但開戶更為方便省時,也節省了金融機構作業成本,具體落實金管會「打造數位化金融環境Bank 3.0」政策。
TWID 身分識別中心積極尋找 ID PARTNER,目前已與內政部與票交所合作提供服務
去年11月在金管會李瑞倉主委及金融界各公會的見證下,TWID 身分識別中心正式成立,主要提供網路金融服務所需要的身分識別,像是大家所熟知的銀行開立數位存款帳戶、證券期貨及以投信投顧業的線上開戶、或是保險產業的電子保單等等,都需要用到 TWID 身分識別中心的核心服務。
為了提供多元、創新的身分識別機制, TWID 身分識別中心一直積極尋找身分識別合作伙伴(ID PARTNER),以擴展身分識別服務的種類。今年三月,TWID 身分識別中心獲內政部同意,提供自然人憑證身分確認服務 (ICS: Identity Confirmation Service)。金融機構若是有身分識別的需求,不再需要各自介接不同的身分驗證單位,只要單一介接 TWID 身分識別中心,就可以讓客戶使用金融憑證、晶片金融卡,自然人憑證等不同的機制完成身分識別。
TWID 身分識別中心即日起將與中央銀行所屬的台灣票據交換所合作,推出「銀行帳戶線上約定服務」,讓原本需要走到銀行櫃台申請的銀行帳戶約定扣款業務,透過 TWID 身分識別中心可以改由網路即時辦理;此外,本服務使用臺灣網路認證公司的CLASS 3等級憑證,俾利銀行確認投資人身分與交易內容,也方便投資人可使用PC或行動設備都進行銀行帳戶線上約定。相信投資大眾都有這個經驗,在證券開戶的同時,需要親臨銀行櫃台填寫劃撥交割帳戶約定同意書,即使現在證券可以線上辦理開戶,仍然是要跑一趙銀行櫃台,導致投資人開戶意願降低或未完成開戶。
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周惠美表示:「很高興證券產業在這個關卡上有所突破。透過 TWID 身分識別中心與台灣票據交換所合作,提供「銀行帳戶線上約定服務」,讓所有的證券商可以透過這個單一窗口,進行銀行帳戶線上約定,不但免除投資人的不便,也節省了證券商與銀行之間溝通的人力與時間,各證券商也不用自已找交割銀行洽談技術整合。對我們證券產業發展數位金融服務,有很大的幫助。」
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暨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理事長施俊吉董事長表示:「期待這樣的服務,也可以擴大應用在各項網路金融業務,像是投信投顧業定期定額基金扣款授權、保險費扣款授權、銀行小額支付儲值帳戶扣款授權等等。透過 TWID 身分識別中心與台灣票據交換所合作,實現了證券業與銀行跨業整合,讓網路金融服務可以更為多元。」
TWID 身分識別中心提供單一窗口,提供金融機構多元的身分識別服務
TWID 身分識別中心今年陸續整合內政部與台灣票據交換所的服務,提供金融機構單一窗口介接多元的身分識別機制。目前金融各產業已有多家導入 TWID 身分識別中心的服務。以證券業為例,目前已有十一家證券公司採用TWID身分識別中心服務,可使用下單憑證向證交所及期交所查詢投資人交易資料,或是進行股票競拍或集保電子投票;以保險產業為例,已經有十三家產壽險業者採用該 TWID 身分識別中心的電子保單服務,保戶收到的保單經過第三位公正單位的驗證,可以確認保單效力,也大幅降低了產壽險業者印製、寄送、儲存保單的成本。此外,像是大家所熟知的銀行開立數位存款帳戶、證券期貨及以投信投顧業的線上開戶,也有數十家金融機構採用 TWID 身分識別中心的服務。
維運 TWID 身分識別中心的臺灣網路認證公司張殿冬董事長表示:「我們將持續秉持「支持金融服務創新、轉動數位金融發展」的理念,將投入更多資源研發不同的身分識別技術,像是FIDO 等的生物身分識別技術,也會積極尋找更多的 ID PARTNER 合作,讓金融單位可以透過這個單一窗口,取得多樣化的身分識別服務。」
###
【TWID 身分識別中心簡介】
因應建構安全、多元的身分識別機制, TWID 身分識別中心主要服務包括:
第一, 提供即時的身分識別服務,提供各種機制之網路身分識別服務。
第二, 完整的身分識別信物管理,依各信物「註冊登錄」、「信物管理」、「驗證機制」作業嚴謹程度,訂定信賴等級。讓服務者可判斷可提供什麼等級的網路金融服務給信物提供者。
第三, 擴展身分識別方式與領域,與其他具身分識別資料之單位合作,或是發展如FIDO 等的生物身分識別技術,提供多樣化的身分識別機制。
第四, 提供介接服務,提供使用者與服務者介接所需之軟體與系統,方便快速導入身分識別服務。